從滾珠絲桿與直線導軌起家,一點一滴累積工業(yè)4.0的各種關鍵技術,上銀集團要成為產業(yè)界走向工業(yè)4.0的軍火庫。
智慧螺桿領先日本
2014年,上銀開始量產自動化少不了的小型機械手臂。
2015年,上銀推出電動夾爪,這也是機器手臂能否導入各種產業(yè),夾起不同形狀與材質物品的關鍵。
2016年所投入的智能型滾珠絲桿,則讓上銀在一八年,領先日本推出了能夠預測螺桿健康狀況的智慧螺桿。
「工業(yè)4.0改變了很多技術,我們不只要在自己的領域扎根,還要像網子一樣,發(fā)展工業(yè)4.0相關的技術,」卓永財說。
每一年,上銀都投入營收的4%到6%,研發(fā)新產品,也斥資千萬,頒發(fā)「優(yōu)秀機械碩士論文獎」。去年11月有了新成果。上銀在東京國際工具機展,展出了在自家產線實測與累積數據長達三年的智慧螺桿。
卓永財說,「日本人還停留在概念的階段,我們東西已經先做出來了。」
這是一種在螺桿上嵌入傳感器,能偵測壽命、熱變形、振動量、潤滑狀態(tài),并透過算法預測產品壽命的新技術。
重要性在于,滾珠絲桿是確保機臺能否移動的關鍵傳動組件。一旦故障,產線就會立刻停擺。花了超過三年時間研發(fā),上銀不僅自制傳感器,也與外部團隊共同研發(fā)專用的工業(yè)IC設計。
卓永財說,以前德國的工具機客戶,因為不知道螺桿何時會故障,都要準備很多備品,也要養(yǎng)一群維修團隊,才能應付突發(fā)的狀況。裝上智慧螺桿,客戶就能省掉這些麻煩。
上銀也因此跨入工業(yè)IC設計的領域,「這是(工業(yè)IC設計)工業(yè)4.0的核心,」卓永財說,臺灣有很多人會做消費性電子產品的IC設計,但工業(yè)IC設計的經驗卻很少,「工廠有大馬力的馬達和電線,環(huán)境很復雜,因此設計都不一樣?!?/span>
產線人力大減七成
這樣的智能螺桿,因為要靠數據與算法累積數據,已經在上銀內部測試多年。
走進上銀在精密機械園區(qū)的廠房,印著大大上銀招牌的機械手臂,不斷把工件放到導軌加工機臺里加工。
這條產線,過去需要70多個人力,現在現場的人力十根手指頭都算得出來,「人力需求減少了七成,幾乎是無人化的階段了,」卓永財很自豪。
要成為無人化產線,不只要整合各式機臺,連產品設計也要改變。
卓永財說,機器人很笨,只會做設計好的動作,因此要把產品重新規(guī)格化,才能依此整合機械手臂與加工機。
有了這樣的基礎,上銀也自掏腰包和水五金、手工具產業(yè)合作,研發(fā)自動化產線并邁向工業(yè)4.0。
與上銀合作的銳泰精密工具董事長游祥鎮(zhèn)說,「我對卓董很佩服,他愿意成就中小企業(yè)。上銀參與這個案子,賺不到什么錢,但他很愿意花時間跟我們耗,就是有心支持產業(yè)?!?/span>
「我要證明臺灣按部就班,傳統(tǒng)產業(yè)也可以重拾競爭力,」卓永財說。卓永財特別提醒,推動工業(yè)4.0不能躁進,要按部就班把基礎打好,「現在還有很多企業(yè)在2.0階段,只要升級到3.0,就能撐個十年沒問題,重要的是把基礎建設做好。」
評論信息